一、引言 從1988年臺灣出版人參加第二屆北京圖書博覽會開始,兩岸出版交流已近20年 ;這在兩岸的交往方面可謂為時最早,成效最大者。尤其在大陸加入WTO後,兩岸出版交流活動更加活躍,兩岸出版機構進行各種形式的出版合作也與日俱增。種種情況(部分如後敘資料)均說明華文出版共同市場正在加速形成的步伐,兩岸的出版交易與合作確實是日新月異。 然而,從華文出版更大發展及中華文化更為世人所共享的目標上看,上述的情況均仍在初級而幼稚的階段。儘管兩岸銷售出版品的成績十分亮眼,卻都只是階段性的,雙方合作不能只停留在產品交易或是版權貿易為已足。根據前述目標,必須推展 “合作出版 ”,始能開創新局,逐步實現願景。 就筆者所知,大陸當局對於華文出版如何 “走出去” 列為急務,剛剛於2006年11月2日召開一個重要的戰略性會議,會中提及許多大陸與國際的出版現狀,與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及實踐方針。本文擬就該會議提及的重要意見加以延伸,討論更實際的做法,期望對問題的處理提供一項設想,以供關注此事的各方之參考。 本文先解析臺灣、大陸各自的出版優勢與特色,再綜論如何融合運用雙方優點,提出一個具體的執行策略構想。主要的立論依據是,臺灣、大陸兩岸出版產業體質不同、結構不同,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缺,華文出版要想 “走出去”,必須尋求有效的合作模式。同時,也唯有真正 “走出去”,才能對於華文出版市場的形成,與兩岸出版產業更快速的發展,產生多重的正面效應。格於兩岸出版合作的障礙不少,路還很遠,唯有找到足夠的、有用的策略,才能加速其進程。有效的執行策略必須經過縝密的考究與設計,限於各種因素,本文提出者僅為原則性的初步想法,也僅是多種可能的途徑之一,茲趁參與研討會之機會,就教於各方賢達。
二、兩岸出版業的特性及各具的優勢與不足之處 出版產業因組織、產品、市場多元複雜,而且所涵蓋的次級產業繁多,如:教科書、大眾書、雜誌等,皆有不同的產製流程、管理方式與市場結構、競爭行為,不可等量齊觀。這樣的複雜性,使得產業整體結構很難有全面而完整的表述。本文旨在討論兩岸出版產業合作的基礎和可能,故著重兩岸在華文出版合作中所具的產業特質與長處,而不以細說產業全貌為目標。且為討論方便,引述的資料以圖書出版產業為主,但是所提看法又不限於應用在此一產業。以下分敘台灣、大陸兩地區在這些方面的概況。 1.台灣地區 (1)市場自由、產業的專業及管理各方面成熟度高 臺灣自從1987 年解嚴後,因為政治、經濟上逐步邁入自由開放,形成了以資本主義為主的消費社會,產業發展主要決定於市場的自由競爭。出版產業在這高度市場化的環境中成長,不管在經營管理、生產作業、系統選擇等等各方面,都會考量最有效率的作業方式,多年的競爭環境與運作下來,形成台灣出版產業在產業的專業及管理各方面成熟度都相當高。 從出版的流程來看,以創作端來說,自由市場導致台灣出版業是 “讀者需求導向”,所以,出版社編輯對於市場反應觀察敏銳,選題、企劃的意識與能力均日益精進。更上一層看,雖然目前尚乏國際級的作家,但是台灣的內容創作者普遍來說,生產創造的活力相當足夠。 又因為台灣出版市場小、競爭程度高,形成產業鏈中的環節之業者選擇努力經營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其他的搭配作業盡量採用外包或聯合方式處理,以減低成本,提高品質並增進效率,所以,台灣出版產業價值鏈分工有效,協作網絡連結快又緊密,這是大陸一條龍式的產業鏈結無法想像的。 而出版下游的物流配送系統、倉儲管理機制皆相當完善。銷售管道多元,除了書店,甚至大賣場、便利商店、藥局等等鋪貨的點,不僅是銷售範圍廣,而且周密。這樣的系統之重要意義在於:金流、物流、資訊流的連結有效,管理的效率高且有一套完整的作業流程來確保品質。 (2)國際接觸經驗豐富,海外團體可成為資源 台灣對於國際事務的接觸頻繁,以出版業合作來說,不單純僅指和國外出版社進行版權交易的渠道和經驗,而是整個社會和國際接觸的文化成熟度,台灣社會接受外來的觀念、制度、系統的程度高,所以,在和外國進行合作時,較能有效的溝通並且彼此理解、充分合作。 除此之外,尚有許多海外資源可加以運用,例如:臺灣人民早有移居海外,當地華僑並多有成立社團,各國僑社使得台灣和當地的連結已臻緊密,並且形成據點網絡與資源後盾,在推展商業上有莫大的助益。另外,台灣已有許多出版集團媒體在海外發行,僅以聯合報系為例,在海外目前發行有《美國世界日報》、《印尼世界日報》、《泰國世界日報》、《歐洲日報》 等,對於國際接軌是重要的媒介。所轄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在海外也有可觀的網絡 。
(3)市場過小,競爭劇烈,走出去才有前途 臺灣出版市場小,內部僅有2,300萬人口的市場規模,但截至2006年6月底止,登記有出版營業項目的公司有8,829家,年度出書量持續攀升,目前已達四萬四千種。但據了解,每年真正出書四本以上且實際經營的圖書出版社僅一千家左右 。 根據“2004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圖書出版業之總產值,不含行銷通路約為306億元,含行銷通路業推估為306億元至582億元 (實質上這些數字有可能是低估)。近年來在營業額上雖有小幅成長,整體而言,臺灣圖書出版產業無論上中下游都面臨若干困境,獲利難,經營不易。在市場狹小的限制下,又因種種因素而形成的“猛出新書”、“以書養書”、“高退書率”現象,成為產業病灶。產業內競爭劇烈,生存不易,如何尋覓新的市場,確屬產業發展的重大課題。
2.大陸地區 (1)市場大,產業有較好的獲利條件 過去,中國的出版機構一直被定位為事業單位,執行政府的出版政策為主,是計劃經濟走向,出版社普遍處於經濟規模尚可、資源平均、競爭乏力、效率不高的狀態。但是,自1978年開放改革以來,漸漸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經濟文化活力漸增,並於2001年12月大陸正式加入 WTO,有助於圖書出版業的快速發展,出書品種多呈逐年遞增趨勢。大陸出版產業的優勢在於 “市場大”,且對產業賦予某種程度的獨占性與保護性,所以,出版產業有較好的市場獲利條件。 (2)政府極力扶植出版產業,但出版機構活力有待提升 大陸的出版業目前多數還是政府及執政黨在主導,是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渡與混合,在選題企劃方面受到管制。這一特性雖然在某種程度說來,對於出版、文化的活潑性不利,使得大陸出版整個市場雖大,活力並不理想。經過近年來的積極努力,產業各環節精進甚多,但市場化程度不夠,版權出口不多,也仍然是大問題。 (3)市場逐步開放的同時走向集團化、市場化、產業化 中國政府承諾逐步開放出版物分銷服務和分銷市場,確定了出版物的市場和商品地位,同時也採取了一些策略性的方案,分別為:集團化、市場化、產業化 。出版產業正從 “事業型”向 “企業型”轉變。 集團化建設,目標是重塑市場競爭主體。經過大力推進集團化建設,已形成一批跨地區發展、多媒體經營、具有實力的大型出版、發行集團。如:曾是中國出版業最發達的上海首先誕生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1999)、繼而廣東省出版集團、遼寧出版集團、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等十幾個出版集團和30個報業集團出現 。不過,集團化改革為時非久,現在仍然在繼續推進,其成果如何,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市場化經營,目標是轉換機制創造活力。自2001年加入WTO後,大陸一年後開放部分分銷市場;第三年放開批發市場;五年後對新聞出版物分銷企業在數量、範圍、股權方面不再進行限制,逐步的開放對於市場活力與經營更有成效。根據新聞出版總署信息中心統計,2002年全國共出版圖書178,880種(2001年出版154,526種),與2001年相比,總品種增長12%,新版書品種增長12.7%,總印張增長13.7%(反映了出版的規模)。2001年全國圖書銷售金額為408.49億人民幣(反映市場的規模)。這些書業標誌性的指標,是大陸出版業近幾年改革、調整取得的成果 。 產業化發展,目標是壯大出版業實力。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報告顯示,有31家新聞出版集團進入500強;從資產利潤率的排行上看,有20家進入前50名,這些報告顯示大陸的出版開始走向產業化。2002年大陸共批准外商投資印刷企業102家,投資總額5.68億美元,註冊資本額3.02億美元;2003年批准84家,投資總額4.69億美元,註冊資本額2.49億美元。這些結構性的轉變確實說明大陸出版特別是成品與營銷層面產業化發展的成效。 (4)產業專業及管理管理能力逐漸精進 大陸出版產業過去在政府的扶植及保護下,缺乏競爭,所以在管理方式上鬆散、保守,但是近年推動開放政策後,在幾方面有顯見的成長:出版品的品質、市場行銷的能力、出版機構的管理方式。因為面對外資的壓力與投入,大陸出版產業的組織產生變化,整體而言,產業的專業及管理水準正在提升。由於經驗累積,接觸層面擴大,這方面的進步可預期將會加速。
三、兩岸出版合作經驗及為讓華文出版走出去已有的作為 1. 兩岸合作,優勢互補;且已有長年經驗和互信基礎 兩岸出版交流由來已久,已經建立了若干的經驗和互信基礎,不管是資金、資源、技術的合作上,和其他國家比較,相同的語言與文化背景使雙方合作更具有利的條件。近年來大陸社會、政策也逐步開放,兩岸官方、人民交流都逐漸增加,更使得出版交易、合作情況更為熱絡。 在交易合作方面最為人們所知的就是版權貿易及出版品的進出口。前者如:2005年在廈門舉行的首屆 “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 上,交易銷售2100餘萬元,並達成301種圖書的版權交易意向,大陸輸出版權158種,台灣輸出版權143種 。後者更為顯著, 近3年來,兩岸圖書貿易總額呈現 “三級跳” 的增長趨勢 。廈門對外圖書交流中心的統計,大陸跨海來臺的圖書總額,從2003年的1200多萬元新臺幣,升至2004年的4800多萬元,2005年達6800多萬元;2003年大陸採購臺版書達1200萬元,2004年為1600萬元,2005年達到2400萬元,到2006年可望突破4000萬元。 兩岸出版業各具特色,互補性很強,且實行合作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層次與樣態。例如:台灣不乏出版社到大陸投資,甚至開設公司,但是礙於管制與法令,尚難看到突出的成效。相對的,選題組稿部分較多,均個案進行,不乏成功經驗。另外,在銷售與通路端因為大陸政策開放較多,故有較佳的成果,如 “閩台書城” 尚稱成功,意味兩岸圖書業合作已走向更具長期模式 。 近年,由於兩岸政策有開放的契機,加上台灣擬開放大陸大專教科書進口,使得大陸業者對於台灣出版市場的興趣更加濃厚,甚至有投資、購併出版社的可能。兩岸出版交流合作多年,但是以往努力多停留在相互間交易、合作與學習的機會之掌握,共同對外似乎很少,僅有的少數例子,如:曾獲大陸第二屆國家圖書獎的《中國古建築大系》(共10卷),就由大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和台灣光復書局合作出版發行近兩萬套,英文版國外發行兩千套。 現今,單純的版權貿易或交易合作已不能滿足各方的需求,已有人主張兩岸需要更高層次的出版合作:共同策劃、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共享權益;筆者認為應該再加共同對外。唯有出版合作開發內容,中文、外文同時成書,向全世界發行 ,才能深化兩岸合作層次,走向國際。 2.大陸出版政策逐步開放,對外合作增加,積極 “走出去” 大陸地區出版產業對外合作方面,雖然編輯、出版的大權仍由政府掌握,但是已由末端的出版物分銷服務市場和印刷業開始逐步開放。根據2001年修訂的《印刷業管理條例》、2002年頒布實行的《設立外商投資印刷企業暫行規定》以及《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大陸目前已經開放中外合資、合作設立出版物印刷、包裝裝潢印刷以及其他印刷企業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 目前中國書業走出去的最主要方式「版權貿易」 ,雖目前仍呈現大幅逆差,但是多方的策略與計畫,都鼓勵中國與外國進行版權貿易。如:1992年《著作權法》頒布和中國加入《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2000 年 8 月首次舉辦了「中國圖書版權貿易成就展」;2004 年下半年,與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六個國家 9 家知名出版機構簽署了資助約 200 萬元人民幣、出版 110 餘種中國圖書的協議等等 。 另外,2005 年7月下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出版總署聯手,正式啟動 “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 ,詳細列出獎勵與補助項目:(1)制定優秀圖書的推薦書目,法蘭克福書展印製中英文對照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 推薦書目》;(2)國外引進出版中國圖書,可以享受中國政府補貼的翻譯費;(3)設立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專門用來獎勵那些對出版、推廣中國圖書做出貢獻的國外翻譯家和出版社。比如,2005 年獎勵一位花26 年時間翻譯法文《紅樓夢》的法國作家;(4)獎勵“走出去” 工作做得好、方向對、效益佳的出版社。並且對於如何 “走出去”,進行更實際、深入的討論,2006年11月,全國新聞出版業 “走出去工作座談會” 在南京舉行,會中新聞出版總署官員、許多出版相關重要人士皆與會討論,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交流全國新聞出版業 “走出去” 工作經驗,研究問題,商討對策,對新聞出版業 “走出去” 進行全面部署 。 會議中,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署長龍新民提出,當前應著重八個方面的工作:(1)將 “走出去” 作爲一項既現實緊迫又涉及長遠的戰略任務去抓;(2)堅持政府推動、企業參與、市場運作;(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4)是認真做好 “走出去” 的中長期規劃;(5)是重點扶持一批優勢專案、優勢品牌和優勢企業,重點突破,以點帶面;(6)是堅持以進帶出,以資源換資源,以市場換市場,靈活運用 “借船出海” 和本土化策劃;(7)是加強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批勇於開拓、懂經營又熟悉國際市場規則的領軍人物;(8)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熟悉國際貿易的各類拔尖人才和翻譯家等專門人才。 華文出版走出去是值得兩岸出版業共同努力的目標,當前正值國際間興起對中華文化的熱潮。大陸既有心積極推出 “走出去”,但是政策是否能有具體的執行策略,讓政策實現,需要更多構想與有效方法的推敲。
四、設立基金會以獎助出版合作走出去 華文出版走向世界,在推行上尚有諸多艱難與窒礙,需要克服。本文提出一個整合兩岸優勢,走向國際的有效方法之一:成立基金會以獎助出版合作面向世界。其內容、理由與需要配合的條件,摘述如下: 1. 基金會的任務在設定目標、發展獎助機能 基金會應定位為一個專業、單純、具有公信力的機構,針對華文出版走向世界進行長程的規劃,以有策略有計畫的開拓發展空間。應妥訂辦法,運用系統化的獎助方式,讓有心有力的業者提案和承辦,而基金會則逐項管制、協助和驗收。在資金上必要時也可採取 “有去有回”,在市場運作下讓資金可以有效回流,以使基金會長期營運下去。執行要項包括: (1)資金來源與組織設置 首批資金可由政府贊助,並鼓勵民間團體及業者捐助。其任務應盡可能單純,就是 “奬勵並協助” 出版機構開發、出版(製作)與發行宣揚、探討中華文化內涵之 “內容” 產品。所謂單純是指以內容企劃之水準與國際執行力為決定是否予以的奬助之主要標準。其組織應兼顧專業與管理機能,除了董監事人事應重視其專業經驗與領導職能外,所用人才尤其需要國際出版或相關領域知識,有足夠出版合作經驗,才能勝任 “奬勵並協助” 的工作需要。同時,要有專責部門並有能力執行驗收,考核成效。基金會審查業者提案,撥款協助,自然要有能力監測、考核執行情形,並做必要的處理。 (2)關注重點一:“內容”(著作權)的取得 出版產業的核心陣地,就是 “內容”。 “內容”是一切產銷加值的依據。尤其在數位出版時代,內容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好的內容來自創作,也來自選題與企劃。基金會既然設定目標,發展獎助機能,讓有心有力的業者提案和承辦,則審查的首要標準,或獎助的首要對象就是內容(著作權)的取得。就此而論,基本上臺灣編輯市場敏銳度高,可作選題企劃工作,而大陸的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可從中尋找題材,且文史哲學研究者眾多,可延攬寫作。有心業者自可選定較有前景的主題進行合作開發,向世界發行。 有一點特別值得在此提出,目前全球華文學習熱潮方興未艾,這股風潮不僅是說華語而已,更是對整個中華文化的學習與鑑賞,包括文化、哲學宗教、風俗、醫療等等人類精神資產。全球有許多外國籍漢學家(非以中文為母語的外國人),可以系統化建立人才庫,並物色他們來擔任內容的提供者,透過他們專業性的理解,及有利於非華語使用者閱讀的表達能力,必有助於外國讀者的消費,快速增加閱讀人口,拓展市場。因為,讀者比較容易接受,這比直接將中文作品翻譯成英文更具策略性,中文作品翻譯或改寫為其他語文,可銜接在這個階段之後。此外,華人中對於西洋文化有足夠理解的人,也可洽請專為外國人寫作。 如此運用,符合現行潮流,掌握 “內容” 為核心,做多形式、多重出版的概念,可開發其他產品領域,如:電影、藝術等等。另一方面,也可將華文內容的著作做一有系統的掌握蒐集,有利於版權仲介、協調與販售。 (3)關注重點二:市場與消費者的可及性 一個優異的出版機構,不僅要掌握內容,更要掌握通路,尤其要以品牌贏得閱聽人的認同。所以,基金會在審查提案時,必須格外重視業者掌握通路的能力。 要想善用、整合已有的通路,大陸業者可先與台灣及各國通路合作,自然可逐步建構通路與銷售管道,走向直接國際銷售。因為,目前大陸出版社與海外市場連結度較低,國際出版事務經驗少,對此擬議中的基金會可發揮功效,鼓勵大陸出版社與海外其他單位合作,如:台灣、香港等國際化程度高的地區,且於申請補助提案時,擬定的合作方案細節,要能說明如何與海外出版社合作,並藉此累積經驗,逐漸培養建構通路與銷售管道的能力,未來可以獨立運作國際出版事務。 (4)關注重點三:驗收、考核及獎懲 所成立之基金會為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且發給補助,故應設置考核部門,針對通過提案的單位進行實際情況的定期考核,驗收預期目標和成果的達成與兌現程度,有效監督執行成果。 並依其執行成效優劣,實施獎懲,以成為往後補助發放之參考依據,有困難無法突破者,可進行輔導與協助;執行效能不彰者,可督促改進,甚至回收部分獎助金額,乃至剝奪往後申請補助資格。
2. 設立基金會理由:民間角色較能適應產業與市場,操作靈活有效 在發達國家民間性質的基金會接受政府委託執行特定專業是常見的方式,即使在台灣也曾經成立基金會負責國際書展的承辦。例如:2004年1月,台灣18家大小不一、立場有別的出版業者,共同發起成立 “台北書展基金會”,並在半個月內完成了新台幣一千萬元的基金募集。從2005年開始就由這樣一個新的常設機構來銜接主辦,自此台北國際書展不再由政府主控 。台北書展基金會最重要的是,應該同時經營三種作用:即 “國際交流的開拓” 、 “出版機能的提升”以及 “全民閱讀生活的培育”,來因應出版同業的需求。 基金會董事長郝明義認為:“這樣一個常設機構,應該是由民間業者所發起的;應該是不經任何白手套而專責的,來容納各種理性、公開而有效率的討論平台 。” 所以,設立類似的基金會可以產生專責、統籌、系統規劃,及具有自主性、易於協調、處理方式靈活彈性,所以就能滿足任務達成的需要。當然,本文所討論者只在組織設計的層面。
3. 配合條件 要使上述的基金會產生預期的效益,要有許多條件的配合。摘要性的列舉幾項如下: (1)公正、專業、具出版經驗且具國際觀的領導團隊;能夠代表各領域、各環節之充分的知識與經驗基礎。良好的策略形成條件、周密且具成效的溝通網絡。 (2)基金會總部應設立於產業重心,且於國際出版重鎮置代表機構,以開展國際化的網絡。 (3)基金會乃至整個任務的實現應該考慮階段性發展的需要。 (4)臺灣出版的人才、經驗,如何融入大陸,以使大陸出版專業及管理能力更為快速提升,是能否攜手走向世界的重要變數。 (5)期望大陸產業環境更為改善,交易機制更為健全,在各方面積極鼓勵台灣業者參與,才能為 “華文出版走向世界” 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只有這種條件創造出來,產業合作機會及成功的機率才會增加。
五、結語及展望 華文出版 “走出去” 具有多層面的意義。正如何為所說,對大陸的出版產業不僅僅是一個出版命題,也是一個政治命題,還是經濟命題 。對臺灣的出版產業,更是出路問題。所以,把握契機,結合兩岸優勢,鼓勵和協助業者進行強強聯合,在內容與通路兩方面尋求突破,走出去,確實是必須而且可欲的。 本文以產業觀察角度,整理兩岸出版產業的特色與優勢,並討論兩岸出版如何合作才能走出去,邁向世界,並提出合乎實際的執行戰略性構思:成立基金會以獎助出版合作面向世界。其要點包括:為了有策略的開拓華文出版走向世界的長程規劃,成立具專業、單純、有公信力的中介機構,以資助有心有力的業者提案和承辦,而且基金會須訂定審核與獎助辦法,負責管制、協助與驗收。 總之,兩岸出版產業的以往努力多停留在相互間交易、合作與學習的機會之掌握,共同對外經驗很少。同時,華文出版 “走出去” 的困難和障礙仍多。因此,遠大目標之實現需要併行多種有效的途徑。本文提出者僅為其中之一,並且仍待集思廣益,反覆斟酌。這件事務固應有長遠規劃,實踐上仍應漸次深入,愈趨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