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間關係的發展,歷經早期的軍事衝突,政府對立的年代。然而在國際與區域經濟環境的改變,漸漸地趨於和緩,同時更因人權的考量,而有解除戒嚴與開放大陸探親的政策,並藉此而正式開啟海峽兩岸的交流大門。隨著開放大陸探親所帶來的效應,更催化了兩岸的經濟、貿易與文化教育活動的交流,在此一風潮的驅動之下,台商紛紛在大陸各地建立營運生產基地,民間對於推動兩岸經貿、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亦均極為熱烈,而推究此項長期良性發展的因素,實際上即在於有穩定開放的兩岸關係為前提所帶來的經貿文化交流的實質成就。
何以認為穩定開放的兩岸關係或者是相對穩定開放的兩岸關係會帶來更為廣泛的經貿文化交流,而有助於維持和平或促進統一?因為如果兩岸領導人均不能正視目前的兩岸關係的正面進展對於西岸人民促進前途與國際政治發展的重要性,則將造成單方或片面的宣布政經管制措施或迫使民間的交流活動停滯不前,其結果則將使得兩岸的交流、互信與瞭解出現裂痕,其直接的影響即是造成兩岸間的衝突與對立的觀感。既屬衝突對立之觀感,則又何以奢求將來海峽兩岸間的和平統一進程。
對於兩岸的和平維持或統一的促成,海峽兩岸的領導人應有共同的體認。在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認同裡,實在很難想像還有對立與衝突的事件。任何形式的衝突與對立都將造成兩岸關係的緊張,並危及台海情勢的和平與穩定。
回想起台灣開放大陸探親政策以來,促使兩岸人民有相互往來的機會,增進民族情感與經貿文化的交流,本有助於和平統一的促進。然而因台灣內部諸多政治的改革與部分人士的推波助瀾,企圖造成兩岸的對立與衝突,而獲取政治利益。而大陸方面當時亦未體認少數人士的政治操作,反而基於民族大義及國家領土不容分裂的“一個中國”作用下,對台進行文攻武嚇,甚至在1995到1996年間的台海飛彈危機,更造成台灣內部的反對聲浪,直接影響兩岸關係的穩定與經濟文化的交流,確實也使兩岸關係的發展稍有倒退。但是總體而言,兩岸關係仍然屬於正面的發展方向,大陸領導人亦能體認現實情勢,而智慧地化解兩岸的衝突與僵局。此對於兩岸關係的緩和及台灣政治、經濟的發展,相對的亦提供相當的成長助力。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在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以後,兩岸關係發生了急遽的變化,在台灣內部的政治情勢,大陸與台灣顯然是對立的,台灣人民似乎也對立起來,極為不利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更遑論將來企求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但大陸方面對於此一情勢發展的因應,初始雖仍不脫文攻武嚇之一作法,但在其發現屢屢獲得反效果,並反而使得台灣執政的民進黨獲得可觀的政治利益之後,大陸亦相對地調整其整個對台策略,轉而以和平穩定、靜觀台灣內部可能發展為基調及策略,少再有引發台灣人民不良觀感之言行。而最值得稱許的,應該是大陸逐步開放對於台商的限制與往來,亦即改採取以發展經濟為優先,暫時冷處理政治上之紛爭與立場,此不但可迎合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一面開放大陸市場,發展大陸的經濟實力;同時因為大陸的廣大市場經濟利益,亦帶動台灣的科技業、中小企業、服務業等上、中、下游產業到大陸尋求發展機會。台商企業的西進更加速大陸的經濟發展與廣度,相對地亦促進兩岸人民間更為密切的交流活動,無形中改變台灣人民對於大陸既有的刻板印象,反而以寬容積極的角度重新認識大陸,對於兩岸人民的往來,著實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此不得不承認大陸在促進兩岸和平穩定所做出的努力,更創造將來尋求兩岸和平統一的發展契機。
反觀台灣內部自2000年政黨輪替以後,對於兩岸政治關係的操作,略顯極端,屢以挑起兩岸政治的差異或以台灣獨立為訴求,激化台灣內部人民的對立,南北對立、藍綠對立均逐一浮現,影響台灣內部人民團結至深且鉅,更因而造成台灣經濟的衰退,對於企業在大陸的投資發展形成障礙,企業的全球布局策略亦遭遇極大不利的影響。此對於台灣未來的政治地位、區域情勢及經濟極其不利。惟台灣執政黨均未能早日正視此一經濟發展危機,進一步而言,執政者完全漠視台灣未來發展的契機,且正逐步的消耗台灣的既有資源與成就。如再不尋求經濟發展的出路,而仍然操作政治手段,則恐將使台灣的未來出現危機,台灣的國際地位的重要性與經濟影響力恐再向下沉淪,此恐非台灣人民之福。雖然基於經濟發展及市場因素考量下,亦有少數贊成更應加快且加大開放的腳步,惟在政治意識的操弄下,亦顯無力,難脫政治操弄經濟發展之憾。而當政治完全箝制經濟發展之際,如能透過全面的開放交流,其中包括工商企業、農漁業、文化教育產業、服務業乃至觀光產業等,則應更能加速兩岸人民的相互瞭解,以共同發展經濟為當前之軸,或可暫時拋棄政治上之紛擾與若干限制,同時維持一個穩定和平的交流平台,則將可降低因政治對立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與發展的停滯,此或許即是連戰訪問大陸,促進兩岸交流、增進互信互利的最大目標與成就。
兩岸當前情勢,在政治上或許暫時仍無法解開僵局,但樂見於大陸方面已較少碰觸敏感的台灣政治問題,改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和平穩定模式為兩岸關係的處理準則,此應是較符合台灣人民的期待,並可避免涉及敏感的台灣政治意識型態上的泥沼,應屬可行。而台灣方面,對於政治意識型態政治意識型態的對立,固無稍緩的跡象。但如能以開放的態度,全面進行兩岸交流活動,增進彼此瞭解與互信,則於相當時間內,應可藉由互信瞭解而改變或緩和對立的情勢,同時亦可緩和兩岸關係的緊張狀態。
就目前而言,政治的對立,尤其是在台灣內部對立益形嚴重,在此一政治現實之下,台灣執政者要主動採取開放的政策,似乎頗為困難。欲打破此一困境或尋求解決困境的方法,其方式莫過於先由正處於經濟發展期的大陸,先予善意的採行對台的經濟開放政策,提供交流平台,加速進行全面性的經貿等各項的兩岸交流活動,以繼續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而儘量減少兩岸間的對立或衝突。在穩定且和平的全面開放交流之下,才可弱化在政治上的對立情勢,更可激發兩岸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實有助於兩岸的和平與穩定或統一的促進。此一思維,非僅侷限在通常所謂的「維持現狀」的思考模式,而是更具有積極性、建設性的以穩定開放的機制,使既有的現狀朝向正面實質的轉變,而不要自我消極設限於現狀的維持,以免將來因為政治上的衝突或對立的加劇,而使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產生變化,則恐喪失和平穩定發展或尋求和平統一的契機。因此就應如何創造和平統一的觀點而言,實應先著眼於謀求穩定且開放的兩岸關係,同時弱化政治的對立與矛盾,並跨越維持現狀的消極作為,以更具前瞻性的態度推動和平統一進程,應屬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