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 陳福坡
前言
澳門自秦朝即為中國領土,由明朝 1557 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 1887 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定了有效期為 40 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 1928 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 “ 永駐管理 ” 之地,也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一塊領地。 1980 年代,中葡兩國共同研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 1987 年正式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訂於 1999 年 12 月 20 日葡萄牙結束對澳門的統治,政權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諾在澳門實行 “ 一國兩制 ” ,而且保障澳門人可享有 “ 高度自治?澳人治澳 ” 的權利。
1999 年 12 月 20 日 零時在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由中?葡兩國元首見證與澳門第 127 任總督韋奇立和第一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交接澳門政權,午夜一時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暨宣誓儀式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監誓下進行。 首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與新政府成員一同宣示效忠澳門政府及中央政府。翌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澳門解放軍入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自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之後,澳門經濟強勢增長,由於賭權的開放,各行各業都受惠於博彩,旅遊業帶動建築業,服務性行業、餐飲業和保險業也有增長。另外,中國政府於 2003 年實施的港澳個人遊,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政策和 2005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等事件,都對澳門持續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
台灣,於 1945 年 8 月 15 日 由於二戰日本戰敗光復之後,由當時的國民政府接收回歸祖國,後於重建期間內國家內戰與大陸分裂,於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岸隔離迄今,已屆 60 載。澳門,台灣間 60 年來的民間往來關係密切,澳門回歸祖國後仍維持,並日愈密切,十年來更為增強,今後更向緊密互助互補的共同合作發展的方向前進。
改革開放港澳台商回鄉投資助神州經濟騰飛
1978 年 12 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演出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騰飛的壯舉。封閉已久的門窗悄然開放。率先前往投資的就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 1978 年第一位港商到東莞開辦了第一家加工廠, 1979 年香港企業家伍淑清註冊北京航空食品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 1983 年霍英東投資白天鵝賓館,是為內地第一家五星級酒店,開業後李嘉成、鄭裕彬、李兆基等財團投資建設廣州中國大酒店 1984 年開業。同年利銘澤、李兆基投資建設廣州花園酒店, 1985 年開業。
1981 年 9 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發表談話,提出 “ 歡迎台灣工商界人士回祖國大陸投資,興辦各種經濟事業,保證其合法權益和利潤 ” 。所以台灣石化業的台塑,水泥業的台泥,汽車業的裕隆,紡織業的遠東紡織,食品業的統一、頂新,電子信息業的光寶、鴻海,運輸業的長榮等台灣企業的巨無霸都往祖國大陸開創新天地。頂新集團 1988 年在祖國大陸投資時只有幾百萬美元資金,現在已擁有 100 多間工廠,年間營業額達數百億元。“康師傅方便麵”成為著名的品牌,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在祖國大陸發展成為“巨無霸”。
1987 年以前的台商們,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普遍心態,台商多以港商身分到廣州投資,項目以小規模投資為主。 1987 年後,台商開始由暗轉明,數量逐漸增多。據台灣方面的統計,江蘇、廣東、上海、福建、浙江五省市累計吸收台商投資佔總金額的 87%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 2008 年 9 月底,祖國大陸累計共批准台商投資項目 76838 項,台商實際投資 472.2 億美元,台資在外資來源中居第四位。
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評價說:“內地的現代建設就是一條有效利用外資尤其是港澳台資金的資本累積和發展之路。內地每一天的變化,都有港澳台同胞的貢獻;港澳台投資提供了一個較成熟的國際化的市場經濟體系供內地借鑑,並為內地改革的啟動與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另一方面,港澳台同胞也從改革開放中獲得了豐厚的利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見證、促進,也收穫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發展和豐碩的成果。”
一國兩制的效應
1978 年 12 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政策後,並於 1979 年 1 月 1 日 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中國政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呼籲兩岸就此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告台灣同胞書》更包括了表明“一國兩制”的精神。鄧小平提出以“一國兩制”模式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新思維,並逐步成為一項基本國策。由於歷史的機緣,香港、澳門相繼成為實行“一國兩制”的前例,也因而在兩岸關係中具有特殊地位與獨特作用,港、澳、台關係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也是世人關注的一個焦點。“一國兩制”最初是針對台灣問題所提出的,而於 1997 年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先予付諸實施,隨之於 1999 年收回澳門時也相繼施行。港、澳兩特區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實現回歸前的平穩過渡,並在回歸後保持穩定繁榮,從而以自身的成功實踐證明“一國兩制”構想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統一模式,認其對未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發揮著巨大的示範效應;推動港、澳、台關係不斷向前發展。香港回歸 12 年,澳門回歸已 10 年,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開創港澳和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出現了“港澳繁榮,國家崛起;國家振興,港澳更發展”這一互相促進共同繁榮的嶄新局面。由於實踐證明“一國兩制”是行之有效,對各方面都有利的模式,它既充分保障了廣大港、澳同胞的切身利益,因而得到了港、澳絕大多數人的擁護和國際社會的讚賞,同時也符合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將進一步對解決台灣問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加快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進程。
兩岸關係交流平台
澳門回歸祖國十年來,在自身保持繁華穩定的背景下,澳門與台灣的關係總體上是健康穩步向前發展。由於澳門擁有獨特的區域優勢,並與祖國大陸和台灣有深厚的文化淵源,諸如澳台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同、社會制度相似等,具有交流往來的便利和必然,始終是兩岸間直接溝通交流合作的窗口通道、橋樑和平台。澳台關係主要表現在 ? 經貿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 ? 人員往來與各項交流熱絡頻繁。 ? 澳、台民間交流由來已久,澳門回歸後更蓬勃發展。 ? 台灣各界人士頻繁訪澳或經澳赴大陸,台澳兩地各方接觸日愈增加。台灣在澳門有巨大的經濟利益,澳門各界在台灣也有很多商務利益機會,兩地同胞都熱切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澳台關係日愈進步發展,保持民間經濟文化交流,這些對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加快人流物流,對三通都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從而顯示澳門在兩岸關係中居於重要的平台,也對兩岸和平發展發生重要的作用。
兩岸和平發展基石
澳門回歸祖國後,澳台關係的性質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成為兩岸關係重要又特殊的組成部分。澳門在推動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加強兩岸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作用越來越大,也日愈重要。由於澳台長期所結之緣,數十年來澳門在推動對台合作交流、促進兩岸關係緩和與發展始終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並取得很大成果。由資料顯示,迄今澳台經貿往來持續增長,澳門空運已成為台商投資祖國大陸的重要聚集地、台胞出入祖國大陸的重要通道和基地。澳台金融合作不斷加強,文教、科技、學術等多種民間交流持續發展,澳門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結語
長期以來,澳門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中,為維護澳門的繁榮與穩定、為促進台灣問題的早日解決所作出積極的努力,是處於重要的位置。展望未來,澳台關係發展的前景愈發美好,必將繼續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盡快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產生重要的影響和偉大的貢獻。我們更要特別珍惜得來不易的澳台關係良好發展的基礎,澳台緊密聯繫、親密合作,必定互為兩岸和平發展與對祖國完全統一做出更輝煌的歷史實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