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 2006( 中國澳門 )

順勢應變 增進兩岸民眾相互了解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 辛旗

 
 

 

我們已經跨入新的世紀,在座的各位不論是什麼樣的年齡,什麼樣的經歷,我們都是這個世紀的見證人。過去一百年所發生的一切,對人類的影響超過了以往所有的世紀,擁有 5000 年衣冠文物史的中華民族,在這一百年的經歷更是悲欣交集。

150 多年前,西方憑借工業革命之後獲得的物質力量,跨越重洋阻隔將他們的文化用武力帶到東方,在此之前,他們使用過各種模式,傳教,通商,甚至在當時中國政府中充任客卿官吏。但是,他們最終寵信物質的力量和自然界弱肉強食的法則,用殖民統治和侵略的模式來征服東方各民族。東西方衣冠文物全面交往就是以衝撞和衝突為起點的,中華民族正是在這種衝突和壓力下,奮起直追開始近代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在這一進程中,我們民族飽受欺凌,尤其是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瓜分和直接統治,更使中國長期分裂,積貧積弱。近代史上,台灣比中國其他地區蒙受了更為深刻的屈辱,台灣民眾的苦痛和悲情是中華民族近代悲情的集中體現,對此海內外所有的中國人將永志不忘,銘記在心。

我相信,在座的幾乎每一個人在接受學校和家庭初期教育的時候,都會對我們民族近代史有一種強烈屈辱感。在物質的尺度面前,我們有著弱勢,我們又渴望自強並和其他民族平等地相處。我們的先輩嘗試過以各種模式拯救我們的民族,百多年的歷史證明,我們是不屈不撓的民族,是奮發圖強的民族,是奮勇自救的民族。百年來,“內治衰敗,外抗強權,逐漸走向科學、民主、統一”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調,正是由於無數仁人志士作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兩岸才出現了百年來未曾有過的繁榮和繼續走向統一的良好機遇。

環顧世界發展大勢,冷戰後,世界從兩極變為多極和多元,每一種人類的衣冠文物形態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中華民族承負著開啟現代化新機和延續古老衣冠文物的雙重責任,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今天的世界並不安寧,各種元素促發的局部衝突時有發生,不負責任的行為比比皆是,影響人類前途的全球性問題陰影依然籠罩著我們的星球。但是,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多極化趨勢還在主導著大國關係的發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已成為各個國家、民族的普遍要求。以資訊技術為主要標誌的新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帶動了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各民族各衣冠文物在這種趨勢面前的機遇是均等的。

全球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和積極的影響,也造成了社會和經濟失調和金融不穩定的更大風險。世界的經濟已經初步形成了幾大體系,每一個國家都在盡量搶佔有利的位置。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各個領域都擁有優勢,因而是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亞太地區經濟整合遠未形成,這將使亞洲經濟發展滯後於世界,亞太地區中國人的經濟最有整合的潛力,但是因為政治分歧與尚未統一,我們面臨者抉擇,這是兩岸關係在國際環境中所面對的最大挑戰。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背景下,中華民族發展處於一個關鍵時期,兩岸應當站在更高層面上,來關注全體中國人的命運,捐棄前嫌,放下包袱,發展兩岸關係,讓統一成為兩岸和平與發展的巨大助力。

我們為了發展兩岸關係和促進彼此相互了解,相聚濠江。大家之間的對話不僅僅是學術對話,更是歷史的對話、民心的對話,未來的對話。所謂“歷史的對話”就是兩岸在中華民族近代史悲情方面要有設身處地的體諒,這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的思想;所謂“民心的對話”就是相互理解兩岸民眾的根本利益和願望,以民為本,遂民所愿;所謂“未來的對話”就是根據兩岸現狀,尋找實現現代化和國家統一的交集點,保證穩健、和平地推進這一進程。

當前,兩岸關係持續緊張。主張“台獨”的台灣當局領導人上台以來,頑固堅持分裂立場,在島內持續推展“文化台獨”和“去中國化”,處心積慮地策動“台獨”社會運動,並不擇手段地延續其執政地位,導致兩岸之間的矛盾由以往的社會制度和現代化發展道路之爭,迅速演變與“台獨”與反“台獨”之爭,兩岸關係已經處於重要的十字路口,是統是“獨”,是戰是和,是擺在海峽兩岸中國人面前的重大課題﹗

為發展兩岸關係、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陸方面一直採取積極作為,從鄧小平先生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江澤民先生的“八項主張”,到胡錦濤先生新情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勾勒出未來兩岸政治談判的重要內容和進程模式。其核心是“一個中國,兩制並存,和平談判,分階段統一”。主要內容是以一個中國原則作為雙方合作基礎,排除對兩岸政治現狀和民眾生活造成傷害的那些可能性;排除分割中國主權造成兩岸關係動盪;尊重兩岸尚未統一的現實,透過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兩岸之間和平保障;確認統一前台灣在中國的特殊政治地位和國際生存空間;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分階段談判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在全面接觸商談的同時,逐步實現“三通”;漸次營造兩岸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領域全面合作機制,並達成一定程度的社會一體化;確立過渡時期,進行有關中國統一的立法和兩岸法律制度的銜接;在保持各自社會制度不變的前提下,調整國家形式,實現中國完全統一。

大陸方面的主張絕非權宜之計,是尊重歷史,顧及現實、著眼未來的深思熟慮。祖國大陸正在進行著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改革開放,在慎重推進民主進程的同時,加強法制建設,維護社會穩定。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基礎。依循這一思路,構建兩岸政治關係中最大的民主就是“兩制並存”,不把各自的社會制度強加給對方。“兩制並存”下的統一,最大的益處是實現兩岸經濟整合,互補互利,共同發展,為中華民族置下可長可久,有容乃大的產業,為兩岸民眾開創安和樂利的生存環境。

大陸方面的主張也是植根于中華民族 5000 年衣冠文物道統及其核心價值理念,在這裡我想略談一二,與大家共同探討,也就教於在座的各位。

一是愛好和平的道統。“天下太平”是中國歷代追求的政治理想。生活在 2500 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強調“仁者愛人”,強調人際關係和諧與忍讓,強調人與自然關係的“天人合一”。儒家要求對政治有影響的人物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雖然我們的歷史不乏戰亂頻仍,但我們民族在各個歷史關頭從沒有放棄追求和平的努力,相忍為國,以德報怨,以仁待人,成為衡量道德情操和為人處事的準繩。而歷史上凡是和平歲月,也是民族創造輝煌衣冠文物成果的時代。兩岸的統一最重要的是和平,和平是根本,和平是百年大計,和平統一應當成為兩岸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誌。

二是維護統一的道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經歷了諸多民族如此劇烈的變化融合,不斷吸收新鮮血液,而始終沒有割斷文化道統,始終在政治上維持統一的主流。這一道統首要特徵是中華民族統一體的自我意識,表現為對鄉土和國家民族的摯愛和共禦外辱民族凝聚力。歷史上為了疆土完整和統一,產生了多少至今還為人傳頌的英雄和故事。台灣歌仔戲中唱得最多的是愛土、愛鄉、愛國家、愛民族,這其中也包含了你們對這片土地有深深歸屬感的那份“台灣意識”。中華民族是多民族大家庭,生活地域幅員遼闊,地區文化千差萬別,這並不妨礙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反而成為連接民族感情的紐帶。台灣人、廣東人、四川人、香港人、河南人…… 誰能迴避一個更寬的概念── 中國人。維護統一,首先要推心置腹地理解中國這一豐厚的歷史、現實、文化、政治多面向的理念,承認各地中國人取得的正面成就,無論政治理念的差異有多大,祖國大陸和台灣取得的成就都是中國人的成就,都是中國人的經驗。我們正是要透過交流充分了解台灣現狀和民眾的想法,以逐步減少彼此的誤解,增加互信,共同開啟兩岸和平、發展、統一的新時代。

三是求真務實的道統。中國最為古老的哲學文獻是 2000 多年前產生的《易經》,“易”就是變化,“經”就是將變化聯繫起來的線索。《易經》闡發了把握萬物變化規則,就能把握了未來趨勢的大道理,可謂“得其圜中,以應無窮”。其中最重要的是“變通”的理念,就是順時應變,順勢應變,順事應變,就是求真務實。歷史上中國分分合合,屢遭變故,仍能革新鼎成,溫故知新,重要的是社會發展中始終把握了“變通”的原理。文化上我們變通了儒家、道家、佛教、伊斯蘭教和其他外來文化,使其更適應我們民族生活模式和文化道統,“變通”才使中華衣冠文物歷久彌新,充滿生機活力。求真務實道統的另一方面是“持一用 兩” ,“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激進在社會變革時是主要動力,堪稱“創業”或“革命”,而社會穩定和統一有賴於守成的穩健和中和。為貫穿這一精神,我們在政策主張上充分注意到台灣特殊歷史遭際,了解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特定的體驗和看法,我們不願意將歷史包袱再放在今天政治的天平上。我們在談判問題上適應了台灣島內政治轉型的客觀變化,用兩岸平等協商代替了兩黨對談的提法。我們更尊重台灣民眾意願,歡迎各黨派、各界人士參與到促進兩岸政治談判的運作過程中,我們甚至採取了“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這樣對敏感問題豁達的態度。這些穩健、變通、中和的理念,貫穿於我們的“一國兩制”的構想當中,這符合兩岸民眾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願望,特別是符合台灣民眾求維持現狀的心態。這就是實事求是,這就是求真務實。

四是自強不息的道統。先秦時代的聖哲們透過對世間萬物生命變化過程的觀察,“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發現了自然界普遍規律,把生命和存在看作是一個自己把握命運的過程,提出了“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觀點,成為激勵變革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力量。幾千年來,朝代更迭,人世代謝,但這一精神道統薪火相傳,綿延不絕。近百年來,為擺脫淪為殖民地的歷史境遇,孫中山先生首倡“振興中華”,就是自強不息精神的時代體現。中華民族在思想上的現代啟蒙,同時伴隨著對帝國主義侵略及殖民統治的抗爭,民族救亡與國家圖強,繼承道統與創新開拓始終交織一體。今天,我們講兩岸統一,是與中山先生的理想一脈相承的,它符合時代潮流和歷史規律,也是幾代中國人奮發進取的基本動力。

先賢聖哲的思想是我們精神的源頭活水,而我們的精神開拓最終要匯入浩瀚的江河湖海。人類正在面臨著一個更新的世界,以往的價值理念一部分保留下來並發生著作用,另一部分在變化調整,更多的是在日復一日地創新出來。我相信,先賢們留下的智慧和憧憬一定會喚醒我們更多的自覺和省思,使我們得以在兩岸關係上奮發地去創新、創意和創造。

中國的近代史、現代史不僅造就了台灣的今天,也造就了大陸的今天。我們應當跨越局限,以新的文化理念正視中國統一問題。中國人畢竟是中國人,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經歷的應有類似,擺脫意識型態之爭和對歷史遭際的悲情並不能與排斥中華文化連在一起;認同中國歷史文化與承認兩岸政治差別、承認中國各地區利益有別並不矛盾;秉持中華文化理想,追求統一目標與堅持在現實利益下“台灣的自主性”也不該對立起來。

我呼籲台灣地區執政黨和台灣當局領導人真正從台灣民眾的實際利益出發,真正以蒼生為念,把維護台海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振興台灣經濟,謀求台灣 2300 萬老百姓的福祉,作為最高執政目標,順應時代發展和歷史潮流,摒棄“台獨”分裂主張,承認“九二共識”,為恢復兩岸正是接觸和政治談判創造條件。這也是其擺脫內外困境、謀求新的發展的唯一正確道路。

鳳凰浴火,方得涅磐,經歷大開大合考驗,民族的復興才有創新的前景。過去幾十年,我們已經走了一些路,有坦途,也有荊棘,讓我們繼續前行,登高臨遠,審視度勢,順勢應變,創造機緣,以誠懇、理智、冷靜、務實的態度,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為兩岸民眾的福祉和中華民族的統一、民主、富強和現代化,邁出堅實的步子。

 

 
 
 
     
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
All Rights Reserved by macaopp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