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年兩岸開放探親後 , 與大陸隔離近四十年的台灣文化界終於有機會開展文化界的 “ 探親 ” “ 尋根 ” 之旅。由於沒有太大言語與文字的隔閡,兩岸文化界隨即出現熱絡的交流。交流初期,流行和通俗的東西最受兩岸同胞歡迎,如鄧麗君、蔡琴的歌曲。 約至 1991 年前後,大陸的文史研究才引起島內學界重視, 對大陸簡體字圖書求之若渴 。於是地下的 ,與半地下的簡體銷售管道與通路開始在島內出現。兩岸文化界文流因此有加速之勢,但卻遭島內當局蓄意打壓 ,一直到 2002 年初,問津堂因銷售大陸簡體字書籍,負責人 ( 本人 ) 遭約談,書籍被查封,燒毀,書店還被罰款。 當局蓄意的打壓終付諸實際行動。 後經學界斡旋與各方輿論呼籲與抗議,當局終於在 2003 年七月勉強以 “ ‘ 大專用書 ' 每批申請審查 ” 的模式正式開放簡體字圖書入島銷售。
2003 年正式開放後,僅島內官方正式統計簡體字圖書進口量從第一年 16 萬冊即迅速攀升到今年 2006 年的 300 萬冊。雖然簡體字圖書在島內零售終端產值上,比重雖說不大(估計不到整體市場的 2% ),但由於簡體書相對單價低, 以冊數計算的市占率卻超過整體市場的 5% 。更值得關注的是,簡體書主要消費客層集中在學術文化圈,假設這個圈子的需求量占台灣零售市場的 10% 到 15% ,則意味台灣學術圈 40-50% 的中文圖書需求已轉向簡體字圖書,這點可自今天島內各領域的研究論文,幾乎沒有幾篇沒有引用簡體字圖書做為參照資料可得驗證。
面對這樣的局面, 島內出版業者開始有了保護島內市場的聲音,意圖阻止大陸圖書進一步影響島內市場 ,而島內當局也以此為題展開種種行政手段介入,企圖阻擋此勢頭。
在這種新的情勢下,為保障兩岸多年來良性的文化文流,個人有幾點意見,提出供有關方面的朋友們參考。
一、台灣保有一定程度的中華文化資產 : 90 年代以前,島內出版業承擔著世界華文市場中宣導中華文化的主要角色, 確實有不可抹煞的貢獻。如果兩岸的出版品能進一步的交流、合作,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兩岸出版界共同在世界宣導中華文化,這將不只是中華民族之福,無形中更將起到消弭台獨思想的作用。
二、兩岸出版交流對島內文化界影響巨大 : 多元又質精的大陸出品確實對島內知識界產生震撼效果, 因為大陸出版品 “ 前衛 ” 的比台灣更 “ 前衛 ” , “ 進步 ” 的比台灣的更 “ 進步 ” ,甚至 “ 頹廢 ” 的比台灣的還 “ 頹廢 ” ,尤其在創意方面的衝擊更大,這點在設計類與建築類圖書中非常顯著, 也因此島內的學術研究者與文學創作者未來的發展方向已不可避免的要將大陸的觀點,市場和讀者都列入考量,否則只有更被世界邊緣化 。
三、簡繁體字型沒有意識型態問題 : 字體的簡繁與意識型態無涉,何況簡體字的推動是始於國民黨南京政府時期,更何況不少簡體字是 “ 古已有之 ” ,像挑釁的 ( ? ) ,胡錦濤的濤,證明的証。再看中國共產黨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政策,即使對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也盡力以拼音協助記錄他們的文化財產,而在華文歷史長河中,篆、隸、草書等都還在不同場合使用,沒有誰消滅誰的問題。
四、重整簡繁體字型與兩岸間的語詞, 語用有其必要性 : 簡繁字體因兩岸交流熱絡難免產生些混亂,不妨透過兩岸學界漢字學家共議,商訂一套準則,重新整理現有簡字體,供當局參考,另行規範。個人生活中所見,范姓的范與模範的範,簡體都是一個 “ 范 ” ,轉成繁體都成了 “ 範 ” ,其實范姓的范就是簡體的范,在台灣沒有看到姓 “ 範 ” ( 模範的範 ) 的。另外如台灣的台,媒體上多見簡體,只大陸轉成繁體的文字中常見繁體的 “ 臺 ” 。在簡繁不 “ 統一 ” 中盡量做到 “ 統一 ” ,這是件大工程,在此略提幾點,盼能引起重視。
五、文字的整合對統一的影響 : 秦始皇的功業不在他消滅了六國而在他統一了中國文字,從而開啟了各族的融合。同樣的,兩岸的文化交流如果能透過出版與發行的合作,進而整合雙方的字體、語詞、語法,甚至於民族觀、世界觀,則所謂的 “ 文化台獨 ” 又那會容身之地 ? “ 去中國化 ” 的 “ 去 ” 字,可能就不再是 “ 去除 ” 的去,而成了 “ 向中華文化直奔 ” 而 “ 去 ” 的 “ 去 ” 了。
六、由兩岸文化整合有效的使台獨邊緣化 : 如何繁榮瀕臨破產的台灣出版業,如何將異化且被邊緣化中的台灣出版業與媒體導向正常化,如何將台灣文化產業的危機轉化為整體中華文化的融合與再提升,眼下正是歷史的關鍵時刻。
問津堂書局在島內開簡體字書正式公開銷售之先河,並藉與博客來網路銷售通路合作之便,始終居於簡體字圖書島內銷售之龍頭,除戒慎努力經營外,更希望能促進兩岸的出版業能更進一步的理解 ,交流與合作 ,從而能起引導島內的出版業正面的報導大陸的資訊並肯定中國文化進而起揚棄台獨思想的作用。
|